液相色谱柱
色谱柱基本结构

Figure 1. 液相色谱柱
常见的 HPLC 色谱柱由不锈钢柱体和两端的筛板(frit),以及柱内填料组成。两端的筛板主要防止填充颗粒流失和色谱柱堵塞;对于分配色谱,填料通常以硅胶颗粒作为载体,在硅胶表面键合有固定相。

Figure 2. 色谱柱的基本结构
填料特征
颗粒类型
硅胶颗粒能够提供较高的机械强度,同时硅胶可以与不同的固定相键合,提供不同的分离能力。分配色谱的填料,通常使用硅胶作为载体。
常用的硅胶颗粒有两种形状:全多孔颗粒(Porous particle)和表面多孔颗粒(Superficially porous particle)。

Figure 3. 全多孔颗粒(Porous particle)和表面多孔颗粒(Superficially porous particle)示意图
表面多孔颗粒有一个坚硬的内核,而外表面多孔。这些颗粒一般是 2–5 µm,孔外壳的厚度一般是 0.25–0.5 µm。相较于全多孔颗粒,能够减小的涡流扩散、纵向扩散,以及明显减小传质阻抗,因此能提供更大的塔板数值。现在色谱柱多用表面多孔颗粒。
颗粒尺寸和孔径
填料颗粒尺寸会影响色谱柱的保留能力。颗粒尺寸减小,涡流扩散和传质阻抗也会减小,因此能提供更大的塔板数值。过去常用粒径 5 µm 填料的色谱柱,现在也常用 3 µm 或更小粒径的柱子,以减少分离时间。但粒径越小的色谱柱,背压也会越大。
注:色谱柱压力符合
\[ P\approx\frac{\phi^{\prime}\cdot\eta\cdot L\cdot F}{A\cdot d_p^2} \]
- \(P\):压力;
- \(\phi^{\prime}\):流动阻力因子,取决于色谱柱内填充床的特性,包括填料颗粒的形状和填充的均匀性与密度;
- \(\eta\):流动相的动力粘度;
- \(L\):色谱柱长度;
- \(F\):流动相流速;
- \(A\):色谱柱的横截面积;
- \(d_{p}\):填料颗粒直径。
相比率指一根色谱柱中固定相的体积与流动相的体积之比:\(\phi=\frac{V_S}{V_M}\), \(\Psi\) 大致上和表面积成正比,保留时间和 \(\Psi\) 成正比;因此当孔径减小时,表面积增大,保留时间也会增加。
然而颗粒孔径并非越小越好,溶剂分子必须能够无障碍地浸入孔径,因此要求孔径要大于溶剂分子。对于分子量 < 5000 Da 的化合物而言,平均孔径应该最好保持在 9 nm 甚至更大。较大的分子需要较大的孔径;比如说,蛋白分子一般需要 30 nm 孔径的颗粒来分离。
键合固定相
柱子的固定相决定了保留时间和选择性。硅胶颗粒表面覆盖着大量硅醇基(\(\text{≡Si-OH}\)),通过与硅烷化试剂(如:十八烷基氯硅烷)反应,将需要引入的固定相键合在硅胶颗粒表面。
\(≡\text{Si–OH} + \text{Cl–Si}(\text{CH}_2)_2\text{–}(\text{CH}_2)_{17}\text{CH}_3 \rightarrow ≡\text{Si–O–Si}(\text{CH}_2)_2\text{–}(\text{CH}_2)_{17}\text{CH}_3 + \text{HCl}\)
单体固定相(Monomeric Phase):使用单官能团的硅烷试剂(如上面例子中的 \(\text{Cl-Si(CH}_{3}\text{)}_{2}\text{-R}\),只有一个 \(\text{Cl}\) 反应位点)与一个硅醇基“一对一”键合。
聚合固定相(Polymeric Phase):使用双官能团或三官能团的硅烷试剂(如 \(\text{Cl}_{2}\text{-Si(CH}_{3}\text{)}\text{-R}\) 或 \(\text{Cl}_{3}\text{-Si-R}\)),能够同时与 2 个或 3 个硅醇基键合;在有微量水存在时,自身之间也会发生交联聚合。

Figure 4. (a) 单体固定相,(b) 聚合固定相

Figure 5. 自身交联聚合的聚合固定相
封端
当硅烷化试剂与一个硅醇基键合,较大的空间体积会阻碍邻近的硅醇基与其他烷基化试剂反应,硅胶表面仍然会存在没有反应的硅醇基。
为了减小硅醇基对分析物的保留(如对弱碱性化合物造成拖尾),反向色谱柱的填料通常需要封端(endcapped),通过将硅醇基和一个较小的烷基化试剂进一步反应来实现,比如与三甲基氯硅烷或者二甲基二氯硅烷。
封端能减少裸露的硅烷醇基,不能完全将硅醇基去除。同时,较小的固定相(如封端的三甲基硅烷)在低 pH 下更容易被水解和破坏,这会造成保留时间和选择性的改变。另一方面,封端的柱子在中等的较高的 pH 下更加稳定。

Figure 6. 使用 TMS 进行封端
键合相侧链空间位阻保护
在低 pH 下,水合氢离子(\(\text{H}_{3}\text{O}^{+}\))会进攻连接固定相和硅胶颗粒的硅氧烷键,导致其水解断裂,固定相流失。因此,可以在侧链引入大位阻的基团,以防止水解发生,使色谱柱能够在低 pH 下使用。

Figure 7. (a) 无侧链空间位阻保护的硅胶颗粒,(b) 进行侧链空间位阻保护的硅胶颗粒
杂化
当流动相的 pH > 8 时,构成硅胶骨架的硅氧烷键(\(\text{–Si–O–Si–}\))会发生水解,导致硅胶基质溶解。以 Waters 公司为代表,发展了杂化颗粒技术,通过将有机基团(通常是乙基或甲基)引入到二氧化硅的网状骨架中,不仅提升了色谱柱 pH 耐用范围(如 BEH 颗粒的 pH 范围可达 1–12),同时也拥有更好的机械强度。

Figure 8. 亚乙基桥杂化(BEH)颗粒
References
LloydR.Snyder,JosephJ.Kirkland,JohnW.Dolan,等.现代液相色谱技术导论[J].人民卫生出版社, 2012.